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跨越2400公里,高涞携手探索“媒体+”南北协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12:16:00    

当南国荔枝红遇见北疆长城灰,“媒体+”的镜头里,乡村全面振兴的故事正翻山越海。

8月13日至14日,河北省涞水县委副书记苗健率队跨越2400公里,赴广东茂名高州开启一场“媒体+”主题调研。

在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下,两地签署两份重磅协议:县级层面加强“媒体+”战略合作,乡村层面共创“南北短剧合作村”。农产品互通、短剧IP开发、文旅融合三大领域同步推进,探索“媒体+”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无限可能,也为南北协作注入新想象。

“‘媒体+’是广东的创举,高州是广东农业第一县,更是‘媒体+’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热土。我们跨越半个中国,就是要取回这本‘真经’!”涞水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刘平直言,尽管南北地域文化迥异,但“资源禀赋差异恰是合作最大公约数”。

事实上在近期湖南保靖县之后,涞水已是半月内第二支赴高州取经的团队。高州“媒体+”实践有何魔力?

解码高州

“宣传者”如何变身“建设者”

14日上午,涞水县调研组首站直击高州市融媒体中心。“这里是高州落实‘媒体+’的县域主战场,我们想看看省级的创举如何在基层一线迅速落地。”刘平说。

调研组一行听取经验分享,参观融媒生产全流程,并就“媒体+”如何赋能农业农村发展展开座谈。

当看到实时滚动的助农直播数据、正在剪辑的乡村振兴短剧,刘平说“很震撼”。“‘融媒记者+村支书+网红’的带货铁三角,高州已跑出成熟赛道。”他特别提到,高州围绕荔枝、龙眼打造的爆款短视频、微短剧矩阵,这种以内容赋能特色产业的做法,也是涞水现阶段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

“高州有着完善的‘媒体+’赋能体系,高州市融媒体中心在其中不仅是宣传者,更是深度参与的建设者。”刘平说。

当天下午,两地融媒体中心正式签约,四大合作路径浮出水面。

经验互通,线上研讨+实地互访,共解人才技术痛点;平台联姻,内容互播、直播联动、智库共建;产业共舞,互推农产品与文旅资源,合拍南北主题短剧;创新攻坚,用AI生成、数字营销等新技术、新模式破解乡村振兴共性难题。

“广东‘媒体+’开局即起跑,高州让我们看到无限可能!”刘平感慨说。

“媒体+”实践火热

多个考察组南下取经

7月,广东省委农办、省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全国首个《“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开辟“媒体助农”新赛道。这份全国首创的文件,首次系统规划目标路径与保障机制,剑指三年打造“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板。

方案点燃全省实践热潮:多地市县级行动方案密集出台“媒体+”浪潮席卷南粤。茂名市率先交出战果——今年荔枝季,市直媒体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销售荔枝超100万斤,营收破千万;创新研发的荔枝冰淇淋销售额达2400万元,带动鲜果采购逾10.2万吨。

在茂名市委、市政府部署下,高州火速集结省市媒体及自媒体力量,共谋“媒体+”纵横联动新机制。这场省级创举,正以“广东速度”从文件转化为县域实践,为全国贡献可复制的“媒体+”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路径。

广东探索迅速引发全国关注。近半月内,湖南保靖与河北涞水调研团接连南下,直奔“媒体+”实践最前沿。

7月18日,保靖县委宣传部部长金敏率队考察高州短剧合作区;8月13日,涞水团队接踵而至。

“大家都想破解同一道题,于县域而言,‘媒体+’应该怎么干。”涞水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刘平说,他在高州融媒编辑室找到线索,“2名编辑正在埋头撰写乡村振兴短剧剧本,当新闻人跨界,为‘明星村’量身定制爆火剧本,便是‘媒体+’最生动的注脚。”

高州是全国水果第一县、中国荔枝之乡、广东农业第一县,优渥的农林业资源禀赋在“媒体+”的助力下,将迸发出“共同富裕”的澎湃动力。

7月3日,高州市融媒体中心加入南方智媒发展共同体,成为广东首批、全省30个共建单位之一。携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构建“省市县村镇”五级传播阵地,共同描绘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新图景。

“以共同体建设为契机,我们将打通三级传播渠道,借力省级资源与技术支持,‘媒体+’将加速从纸上方案变成丰收引擎。”高州市融媒体中心主任龙步云说。

村庄对话

岭南荔园将与北疆雄关同框

此行,涞水县调研团中有两名“特殊”的成员,他们是随行而来的唯一镇村代表:涞水县九龙镇党委书记许阳以及九龙镇大龙门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华。

他们把焦点放在了调研行程中的泗水镇大联滩底村。

“没想到小村庄藏着大剧组!”看到驻村导演、片场管家和全产业链服务团队,许阳颇受震撼,“从群演招募到全网宣发,一条自然村竟长出一条微短剧生产线。”在许阳看来,滩底村的难得在于找准特色,走对路子,村民的日子红红火火。

滩底村是茂名、高州两级精心打造的“三农”微短剧第一村,从剧本孵化、拍摄制作到宣传发行,构建了全链条扶持体系,吸引了50多家制作机构进驻,推出了100多部“三农”微短剧作品,其中,《荔乡新梦》以“青年返乡创业”为主线,全网播放量破百万。

微短剧的火热创作,不仅丰富了滩底村的文化生活,也带动了集体收入的增长。2024年,滩底村吸引了超过30万人次游客,直接带动经济创收5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涨到了5.2万元,比前一年多挣了近万元。

大龙门村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隘,是一座保留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村中拥有明代长城遗址、华北地区最大摩崖石刻群,村内还有40余家民宿700余张床位,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场景与文旅接待基础。

“滩底古荔园是天然影棚,我们明长城就是历史片场;千年荔枝香能酿成剧本,咱们边塞烽火情何尝不能化作荧屏史诗?”此刻,张庆华心中的创业计划更具象化了。

14日下午,滩底村与大龙门村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创南北短剧共建村。

主题共创:聚焦“南北文化碰撞”,开发历史传奇、非遗传承等题材短剧;场景共享:大龙门长城遗址与滩底荔枝园互为取景地;品牌共建:统一“南北合拍·文化共融”标识,践行“一部剧带火一座村”。

“让微短剧成为新农具,镜头所向处,皆是共富路!”省“百千万工程”驻高州工作队队长、高州市委副书记郭靖介绍,双方将成立联合创作组,融合边塞雄风与荔乡柔情,打造一批有内涵、有市场的品牌短剧,依托“媒体+”,让文化流量变群众致富增量。

撰文:邱茜 通讯员 甘军亮

【作者】 邱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