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西博物院展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08:39:00    

日前,由山西省国家安全厅、山西博物院、山西省文联共同举办的“岂曰无名 山河为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党的隐蔽战线主题展”在山西博物院揭幕。

近期以来,山西博物院承办和策划了6项展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其中,时间跨度最长并备受关注的是“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晋冀鲁豫四省的综合大馆“联手”,让1000多件革命文物走出库房、进入大众视野。展览以山河为脉,通过“山河染血”“山河不屈”“山河重整”“山河同辉”“山河铭记”五个篇章,呈现了一部“通史式”红色主题专题联展。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参议员合影

根据地军民杀敌用的武器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位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边界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面积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地理范围大致以石德、石太铁路以南,陇海铁路以北,同蒲铁路以东,津浦铁路以西为界,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核心区域之一。从1937年冬创建至1948年夏并入华北解放区的11年中,根据地军民紧密团结,相互呼应、协同作战,共同抵御日寇的侵略。他们开展民主建政、土地改革,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等,为坚持和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赵志明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介绍,展览从谋划、筹备、策划到实施总体上用了2年多,融汇四省史料,勾勒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从创建到壮大的清晰脉络。

展览还充分运用了新媒体,通过复原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场景营造激烈紧张的战争氛围,引入电子沙盘投影、3D浮雕地图等数字化手段动态展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历程。展厅内设置了自动感应音乐点,观众走进相应的展区,就会听到《太行山上》《军民大生产》等歌曲。

澎湃新闻:是什么原因促使这四个省联合举办此次展览?

赵志明:这次联合办展是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的一次成功实践。长期以来,包括抗战文物的革命文物分散于各地,在保护和展示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许多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革命文物因地域限制或资源信息屏障而无法得到统筹调配和有效展示,难以让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价值。四省联展打破了地域界限,实现了革命文物的统筹利用。各地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汇聚一堂,让观众能够在同一主题叙事中更全面了解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全貌。这不仅提升了抗战文物研究展示水平,还使这些珍贵的文物能够更好地发挥宣传教育功能,让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得以更广泛传播和传承。

我举个例子,在山西展区开辟有一个反映根据地法制建设及民主建政的专柜,汇聚了晋冀豫三省藏品30多件。除山西院藏《五大法令》《法令汇编》等法治资料外,还有河南博物院藏晋冀鲁豫边区关于司法工作总结通令;河北博物院藏“冀太联办”印《抗日民主政权及其各种基本政策》及《告绅士、知识分子、商人、地主武装同胞书》等,一下子就使这个专题覆盖面更广,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更加完整。

边区政府制定并实施的政策法规

澎湃新闻:四省联展为何由山西牵头?这和山西在抗战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有关吗?

赵志明:四省联展共识是在山西的倡议下达成的,在展览的策划实施过程中承担了牵头任务。这既体现了兄弟省份对山西的信任,也确实与山西在抗战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有关。山西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三大主力师挺进山西,先后创建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大革命根据地,在全国最早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山西牵头举办此次四省联展有助于加强区域合作与文化交流。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可以说是全面展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首个红色专题联展,这样的联展我们有条件、有信心继续办下去。

澎湃新闻:各地展览采用“革命文物+仿制品+场景复原+数字互动”的形式,目标一致,又各有侧重。如何既展现整个根据地的叙事,又突出各省在抗战中的独特贡献?

赵志明:本次展览以“山河”为脉,五大篇章以时间为轴,讲述战争背景、根据地创建、根据地斗争、根据地建设、根据地成就,构成宏大史脉叙事;以“山河”为纽带的四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总体战略部署下,由于分处不同的作战区域和建设地带,也必然有着不同的战绩和建设特色。大家熟知的夜袭阳明堡、平型关大捷、雁门关大捷、神头岭战斗这些著名战役均发生在山西。百团大战中,第一阶段就以破袭敌人正太铁路(石家庄-太原)为目标,八路军在山西境内对日军进行了大规模的破袭战。这些都是山西展区重点展项。

澎湃新闻:整个展览的展陈叙事是怎么样的?

赵志明:从展览的副标题“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看,展览叙事就是通过文物印证史实。文件、手稿、地图、武器、军装等各类文物,包括老照片等多种媒介,全面反映了八路军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还开展了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根据地建设。展览还展出了大量反映普通战士和人民群众的文物和史料,如,129师运动会老照片、根据地部队教材、部队花名册、出差报销表、伙食费等文档资料,还有反映合作社和群英会的许多实物。战场之外的生活细节,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这场“人民战争”和这支人民军队。

《第十八集团军一二九师新一旅花名册》《武东独立营差旅出差费》《第十八集团军一二九师新一旅霍金山等出差费报销单》。

一二九师运动会

冀南银行发行的纸币

澎湃新闻:此次展览有哪些创新呢?

赵志明:首先,四省联合举办同一主题、同一架构、同一区位的革命文物展是首创性展览实践。“山河”不仅契合了四省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理区位,还聚合了四省的文物和史料,讲好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宏大历史叙事,这对今后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和利用创新具有开创性意义。

第二,我们这次展览在保证革命主题展览严肃性的同时,以传统展示方式叠加数字新技术手段,以更生动、更贴近广大观众的方式呈现历史。让年轻一代观众更真切地走进历史,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这是策展团队在表达方式上的大胆创新。比如:我们通过复原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场景营造激烈紧张的战争氛围,引入电子沙盘投影、3D浮雕地图等数字化手段动态展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历程。展厅内还设置了自动感应音乐点,观众走进相应的展区,就会听到《太行山上》《军民大生产》等革命歌曲。百团大战是1940年八路军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在华北发动的大规模战役,规模空前、影响深远。我们制作了“半景油画+革命文物+数字特效”组合场景。油画选择了百团大战中正太铁路破袭战的激烈场面,与前方一截被破坏的铁轨,虚实结合,表现出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破袭敌人交通线的主要目标。画面中,八路军战士们在烽火硝烟中,坚毅的目光直逼前方,视线所到之处是场景对面一座敌人碉堡。通过这种层次感的布局设计,建立起时间和空间的呼应,置身其中的观众仿佛走进战场,被八路军战士的勇敢无畏所感染。

平型关大捷复原场景

百团大战复原场景

百团大战破袭白晋铁路的铁轨

澎湃新闻:展览是四省联展,跨省借展有哪些挑战吗?

赵志明:说到借展实际上关乎整个策划实施过程,确实出现和克服了不少困难,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展品的遴选和取舍。展品既要满足根据地史脉的各个重要节点的展示需要,又要顾及各省在各个重要节点上都有所体现,各博物馆经历了反复取舍,才基本拉出清单。二是各省在满足本省展示原件的前提下,要提供其他三省所需仿制品。材质各异、形态多样、保护标准差异化的文物原件给仿制带来了不少的挑战。所幸的是,通过精心谋划、认真协调和全力保障,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

我举个例子,在第一部分有一个“华北敌后抗战的中枢与核心”的专题版块,展墙上有八路军总部行动路线图和总部领导人活动的照片,展柜中有反映总部工作、生活的服装、文件包等实物。这次我们专门借展了河南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收藏的抗战时期刘少奇戴过的皮帽和河北博物院收藏的由朱德战马皮肚带改制的腰带,对总部的中枢和核心意义体现得更加明确,专题内涵更加丰满。当然,因为文物原件只有一件,我们展出的是仿制品。

八路军战士宋文志在延安时自制的草鞋

八路军战士使用过的军需物品(从上至下依次为皮质掷弹筒、布质子弹袋、布质裹腿带)

澎湃新闻:请挑选一两件首次展出、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介绍它们的来历以及在展览中被重点展示的原因。

赵志明:山西博物院新馆建成开放后,以展示历史文物为主。院藏革命文物展出机会较少。本次展览,让很多革命文物走出库房、进入大众视野。在这些文物中,我特别想介绍两件。

第一件是朱德为左权牺牲题写的悼诗。题款是:吊左权同志在太行山与日寇作战战死清漳河畔。诗文: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落款:志兰同志留念、朱德、1942年6月15日。这是在左权牺牲20天之后,朱德写给左权夫人刘志兰的。悼诗壮怀激烈,荡气回肠,体现抗日将领抛洒热血的壮烈,也抒发了战友情深。

第二件文物是“灭蝗英雄”锦旗。锦旗为绸质,左右两边缝制隶书黑字,自上而下依次为“赠予一等剿蝗英雄”“专员杜者蘅”,中间为行书“灭蝗英雄”红色大字。1943年秋至1944年,太行区发生了数十年未见的严重蝗灾,蝗虫遍地,大片的庄稼被吃光,粮食减产。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太行区党委率领全区军民开展声势浩大的剿蝗运动。平顺县西沟村党支部书记李顺达组织了太行区第一个互助组,带领群众采用扑打、火烧、刨卵等多种方法,消灭蝗虫,取得了灭蝗斗争的胜利,因此被评为“一等灭蝗英雄”,太行二专署为其颁发此奖旗。太行区第一届群英大会,李顺达被大会选为一等劳动英雄。今天的我们可能无法想象蝗灾有多可怕。严重的灾情叠加日军“三光政策”,极端的困境并没有让根据地军民退缩,党政军民,全力灭蝗,最终赢得了胜利。

“灭蝗英雄”锦旗

澎湃新闻:贵院在推出“山河永固”展的同时,还同厅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山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示”。能否介绍一下该展览有什么重要的文物?那这一展览是怎样与 “山河永固”联展形成呼应、补充,共同推动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精神传承?

赵志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山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是一个小中见大的展览,展览采用图版加实物资料形式,四周用图版展示山西省革命文物分布图以及山西省红色主题游径等相关成果,不少观众在看完“山河永固”展览后,会接着来这个展参观,看看山西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面有哪些新成果。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如果说“山河永固”联展聚焦于历史,通过大量革命文物展现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那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则着眼于当下,展示新时代山西省在创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的所取得的成果。

在这个成果展中,可以看到山西开辟了许多红色旅游的主题游径,有一条游径是关于“红色新闻”的,线路主要集中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行区。《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华北地区的机关报。抗战时期随着八路军总部辗转迁徙。现存有山西沁县后沟村新华日报社创刊地旧址和左权县山庄村旧址。两处旧址近年来都得到了保护修缮,是“红色新闻”这条游径上的重要参观点。“山河永固”展览中我们多处展现到《新华日报》,重要图版有:《新华日报》(华北版)1940年10月5日刊登的《冀太联办施政纲领》和1941年3月21日刊登的邓小平关于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提议。在第四部分文化建设单元,展出了《新华日报》合订本等实物。

澎湃新闻:山西博物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展览活动有没有设计特别的教育项目,帮助大家更立体地理解抗战精神?

赵志明:我院策划了“文物见峥嵘 共筑强国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教育项目。活动紧紧围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个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扩大活动影响力与宣传范围。线上活动方面,开展“铭记历史”线上答题互动和面向青少年的抗战主题征文活动各一场,同时与相关单位合作编创红色广播微剧6节,充分调动群众的参加活动、参观展览的热情。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战成果”造型墙。

澎湃新闻:展览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传递抗战精神,让今天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深刻理解其内涵。抗战胜利距今已80年,年轻一代多从课本中学习这段历史。您认为在当下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具有怎样特殊的意义?

赵志明:从教育的层面看,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的生动教材。革命主题展览应该是最生动的课堂。抗战历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也不能单靠影视作品了解。展览可以通过真实的文物、珍贵照片以及像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场景再现,让观众真切感受抗战的艰苦与壮烈。展览中的英雄事迹和鲜活案例让爱国精神具象化。全民族抗战的团结一心,唤起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让我们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唤醒我们珍惜当下,传承先辈遗志。

“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将展出至10月10日。

澎湃新闻记者 陆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