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母校风雨操场斑驳的起跑线前,我的指尖抚过胸前那枚泛着铜绿的校运会奖牌。金属特有的凉意顺着指尖蔓延,恍惚间,电视里全运会的璀璨灯火,与记忆深处无数个训练的黄昏重叠交织,勾勒出体育精神在时光长河里永不熄灭的星火。

四年前那个潮湿的春日,我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全运会女子100米栏决赛。当运动员吴艳妮跨越最后一道栏架的瞬间,她发梢甩出的汗水在聚光灯下折射出钻石般的光芒。那一刻,我攥着遥控器的手心沁出细密的汗珠,忽然意识到体育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对极限永不停歇的叩问。这个画面如同烙印,深深刻进了我的心底。
真正与体育精神相遇,是在加入校田径队的那个夏天。四百米跑道被烈日烤得发烫,我的钉鞋踩上去仿佛能听见橡胶融化的声响。为了突破1分30秒的瓶颈,我每天重复着起跑、加速、冲刺的机械动作。当第三次测试成绩依然停留在1分32秒时,挫败感如潮水般将我淹没。直到那个暴雨突至的傍晚,我看见教练冒雨整理被风吹散的标志桶,雨水顺着他花白的鬓角滑落,他却笑着说:“你看,全运会的赛场从不会因为下雨就暂停。”
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迷茫的心。我开始研究全运会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学习他们摆臂的角度、呼吸的节奏;在晨雾未散的清晨加练起跑反应,在暮色四合的操场打磨弯道技术。当膝盖上的护具被汗水浸透,当老茧在掌心层层堆积,我终于在区运动会上跑出了1分28秒的个人最好成绩。冲过终点线的刹那,我忽然懂得,体育精神是在无数个想要放弃的瞬间,依然选择与自己的惰性对峙。
今年全运会在粤港澳盛大启幕,我作为校园小记者采访了校田径队的新生。看着他们在训练中倔强的眼神,听着他们讲述自己的“全运梦”,我想起教练常说的话:“体育精神就像火炬,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传递。”在观赛笔记里,我写下这样的感悟:全运会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精神的沃土——在这里,老将的坚守诠释着“永不言弃”的厚重,新秀的崛起演绎着“后生可畏”的朝气,而我们每一个普通的运动爱好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这份精神的传承。
此刻,暮色中的操场渐渐安静,远处教学楼的灯光次第亮起。我知道,在这片充满汗水与欢笑的场地上,无数个像我一样的少年,正在将全运会的精神火种,淬炼成照亮青春的火炬。当我们带着这份信念奔跑,终点线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胜负——那是对自我的致敬,更是对体育精神最虔诚的礼赞。
文|郑宝怡 广东省湛江市第十二小学 记者 柴智整理

编辑:赵亮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