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熟悉的手机铃声,仍不时响起——这部24小时开放的工作机,是医生于鸿庆生前专门为村民开设的“健康热线”。
“小于在吗?”“我找小于。”电话那头,是乡亲们尚未知晓噩耗、急需帮助的诉求与信赖;电话这头,是于鸿庆再也无法接听的沉默。
时针拨回7月28日凌晨4时27分,一阵刺耳的警铃声撕开了雨幕——“密云区大城子镇南沟村西沟东街发生险情,急需紧急医疗救援!”2分钟后,于鸿庆等5人就集结完毕,冒雨出发。
大雨滂沱,滑坡不断,让原本只需半小时的车程变得分外难行。“水大,路上都是碎石,只能绕路开。”忆及当时的情景,司机陈宇仍心有余悸。
就在车行至大城子镇漫水桥时,一股洪流迎面扑来,淹过了引擎盖,车辆瞬间熄火。
车内5人被困洪流,心也跟着翻涌,护士蔡萌萌吓得直哭。身为组长的于鸿庆,年纪最轻却异常沉着,他一边安抚大家“保持镇定”,一边探身观察水势,紧急联系救援。
最近的救援车就在3公里外,却因水毁断路无法赶来。水位持续上涨,车晃得厉害,通讯信号也随即中断。
“这车不能待了!”于鸿庆果断指挥坐在后排的担架工赵振山先下车,安排见习医生霍芬和护士蔡萌萌紧随其后,陈宇和他自己最后从主驾驶侧撤离。
陈宇扶着车门先下,还没站稳,洪水裹挟的车门猛地顶了下膝盖,险些摔倒。“你扶住了,我抓着你呢!”于鸿庆从身后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喊道。
不到十秒,洪峰袭来,连人带车被冲得无影无踪。
陈宇熟悉水性,在水中挣扎着抓住了一棵小树,又甩了衣服和鞋,才侥幸逃生。他从救援人员的口中得知,3名同事已经陆续获救,唯独于鸿庆音讯全无。
“小于呢?”陈宇急得四处打听。直到下午,他来到急诊室,才得知“于大夫牺牲了”的噩耗。不敢相信、悲伤、惋惜等情绪交织在一起,瞬间涌上心头,“他还那么年轻,他是那么好的人。”
想起发现于鸿庆时的情形,平谷区镇罗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振国仍心如刀绞,“那个事事冲在前的小伙子,那样一个有朝气、有担当的年轻人,陷在树枝和淤泥之间,再也看不到他熟悉的笑容。”
听闻小于牺牲,75岁的老人张友情绪激动,眼泪止不住往下流,“人在遇到难处时,能遇到像小于大夫这样的热心人,真是感激不尽。”
今年4月,张友的老伴张凤兰在给果树剪枝时不慎坠落。山里地势陡、道路窄,急救车开不上去,只得抬着担架,一路小跑,前去救援。
“大爷,您指路,我们快一步!”于鸿庆一边安慰腿脚不便的张友“在后面慢慢走,别摔着”,一边带着车组人员三步并两步,迅速爬上七八十度的陡坡,紧急展开救治。
到了急救中心,于鸿庆跑前跑后,帮着挂号、缴费,办妥了所有手续。临走时,还反复叮嘱老人:“好好照顾大娘,有事您说话!”
白衣之下,亦是血肉之躯。
偶尔一晒的岁月静好,诉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于鸿庆结婚不到两年,最喜欢旅游和打球,朋友圈个性签名是“百善孝为先”,镜头中有夏日暖阳,还有父母种的平谷大桃……
桌上厚厚的一沓笔记,写满了他对新岗位的期待。“8月初,他就要从急救岗位转至门诊工作了。”同事李川哽咽道,于鸿庆平时就好学,得知转岗的消息后,更是常常钻研业务知识到深夜,笔记本上密密匝匝,写着药品名称、功效、用量,旁边还有标注和心得体会。
近日,北京市委已批准同意追认于鸿庆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于鸿庆虽然走了,但山间小道永远留下了他的足迹,基层医疗一线永远留下了他的身影,村民心中永远留下了他的位置。(本报记者 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