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南登封市传说里那些有地儿有据的老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06:36:00    

#相会河南#​#河南#​#登封头条#​#寻迹登封#​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一、启母石的故事(太室山万岁峰东边,具体得很)

老辈子说,大禹爷在嵩山治水,最难的就是轩辕关那段。山石太硬,咋办?传说他有神力,能变成一头大熊,力气无穷,硬是用爪子(也有人说用的是工具)开山凿石。他怕媳妇涂山氏看见自己变成熊的样子害怕,就约定:听见鼓响,她才来送饭。

有一天,出岔子了。大禹干活,山上滚下块石头,正好砸在鼓上,“咚”的一声!涂山氏听见了,提着饭篮子就来了。到跟前一看,哪还有自家男人?就看见一头大熊正埋头刨石头呢!她又惊又羞又怕,扭头就往山下跑。大禹赶紧追,一边追一边喊。

可涂山氏跑得更快了,一口气跑到太室山下,累得再也跑不动,身子一僵,竟化成了一块巨大的石头!

大禹追到石头跟前,悲从中来,拍着石头喊:“你把我的儿子还给我啊!”(那时候涂山氏正怀着孩子呢)。说来也奇,石头听见喊声,“轰隆”一声巨响,从北面裂开了,里面真有个活蹦乱跳的胖小子!大禹给他起名叫“启”。

那块大石头,就是现在万岁峰下立着的启母石,十好几米高,风吹雨打多少年了。东汉时候的人信这事,还专门在旁边立了座启母阙,阙石头上刻的,就是大禹变熊开山的画儿。


二、挡阳山的名字(少室山西边,石道乡郭沟村的地界)

挡阳山这名儿,听着就实在。为啥叫这名?老登封人会指着西边告诉你:“瞧见没?太阳往西落,到了这山跟前,它就‘挡’住了,天黑的比别处早那么一会儿!” 夏至那天,山顶能挡住太阳小半个钟头呢。

山就是山,实实在在立在那儿,遮阳挡光。它名字的来历,就这么直白,跟“神话”关系不大,是老祖宗看日头过日子留下的印记。山脚下的人家,世世代代看着这山影儿知道时辰。


三、黄城“掘地见母”(君召乡黄城村那片地)

这可是《左传》里记着的真事儿。春秋时候的郑庄公,跟他娘武姜闹翻了。为啥?他娘偏心小儿子,帮着造反。

庄公一怒之下把娘关在颍城(就是现在黄城村这地方),还发了狠誓:“不到黄泉,绝不相见!” 日子久了,庄公后悔了,可国君说话是金口玉言,咋办?

他手下有个聪明人叫颍考叔,出了个主意:“黄泉?这好办!咱挖条深地道,挖到冒泉水出来,这不就是‘黄泉’了吗?您在地道里见您母亲,不算违背誓言。” 庄公一听,妙啊!赶紧照办。

于是挖地道,通泉水,建了间暗室,母子俩在里面抱头痛哭,重归于好。现在你去黄城村那片地,还能看到老城墙根儿,挖下去,一层是春秋的老土,一层是汉代的砖瓦,都记着这段“掘地见黄泉”的孝道故事。


四、汉武帝与嵩山的几桩事

“山呼万岁”的由来(太室山玉柱峰东南): 汉武帝雄才大略,也爱求仙问道。公元前110年,他登上太室山祭祀。正行礼呢,忽然听见群山回荡着“万岁!万岁!”的呼声。随行的大臣赶紧拍马屁:“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陛下您啊!” 汉武帝大喜,就把这座山峰封为“万岁峰”。

后来皇帝接受朝拜,群臣高喊“万岁万岁万万岁”,源头就在咱嵩山!明朝人还在那山峰石头上刻了三个大字——“万岁峰”。


将军柏的委屈(中岳庙里): 中岳庙里有几棵老柏树,老得吓人。汉武帝来的时候,也被它们的古老震撼了。他看第一棵,又高又大,金口一开:“封你为‘大将军’!” 接着往前走,看见一棵比“大将军”还粗壮、还古老的!可话已出口,不能改封啊,只好硬着头皮封这棵更大的为“二将军”。

再往前走,又有一棵古老的大柏树,只好封为“三将军”(可惜“三将军”后来毁于火灾)。现在去看,“二将军”柏最是惊人,十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胸围将近17米),树皮像龙鳞,专家们测了测它的年轮,说它大概有**四千五百岁**了!比咱们的老祖宗大禹时代还早呢。它默默立着,仿佛诉说着当年汉武帝那点“先入为主”的小尴尬。


菖蒲求仙梦一场: 汉武帝还听信方士的话,说嵩山上的九节菖蒲是仙草,吃了能长生不老。他真派人采来,坚持吃了三年。结果呢?非但没成仙,反而搞得心烦气躁,只好作罢。连后来唐朝的大诗人李白都写诗笑话这事。


五、摸摸会(九龙潭边,每年农历五月十四夜)

九龙潭边有座圣母庙。老辈传下来,农历五月十五是九龙圣母的生日。可最热闹的不是生日当天,而是前一夜——五月十四的晚上。这天夜里,四面八方的人,特别是想求姻缘的年轻人、盼着抱娃娃的夫妇,都会摸黑来到九龙潭边,在圣母庙周围转悠、祈福。为啥叫“摸摸会”?据说摸摸潭边的石头、庙里的物件,就能沾上福气。

这习俗传了多少代说不清,反正现在政府也认可它是登封独有的老风俗了,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年还添了新花样,姑娘们会学着古装戏里“抛绣球”,图个热闹喜庆。


六、铁人保娃娃(中岳庙神库里)

中岳庙神库四个角,立着四个大铁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铸的,威风凛凛,是镇守宝库的神将。可咱登封的老百姓,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的,看它们却格外亲。

为啥?河南话里夸人身体结实强壮,常说“身体可铁实”!这“铁”字跟铁人的“铁”碰一块儿了。也不知从哪辈儿起,就有了个习俗:谁家生了娃,特别是体弱多病的,等娃满周岁(或更早),大人就抱着来中岳庙,找到铁人,摸摸它的腰背,嘴里念叨着认铁人做“干爹”(或说求铁人保佑)。

意思是借铁人的“铁实”劲儿,保佑娃娃也长得结实健康,百病不侵。尤其前几年不太平的时候,铁人跟前摸腰背的人排长队,这冷冰冰的宋代铁疙瘩,成了登封人心里最温暖的“守护神”。


七、登封窑的土火(白坪一带)

登封出好瓷,特别是白瓷。老窑工们说,这手艺老鼻子久了。唐朝时候这儿的窑火就烧起来了,到了宋朝更是出了名,烧出的白瓷,胎子细密,釉色像玉,上面刻的花儿活灵活现,成了贡品,送到皇宫里去。为啥这么好?秘密就在嵩山脚下挖出来的土。那土里含的东西(主要是二氧化硅),经过窑火一烧,就能变成温润的瓷器。这烧瓷的手艺,一代代传下来,现在国家都把它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叫“登封窑烧制技艺”。


在登封这块地方,传说不是瞎编的故事。它们是刻在启母阙石头缝里的熊爪子印,是二将军柏四千五百圈年轮里藏着的风雨,是铁人腰背上被无数祈求健康的手摸出的温润光泽,是五月十四九龙潭边晃动的点点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