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携书页揽星河——第30个世界读书日感怀之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4:09:00    

□ 方殊音

值此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关于读书日的一道谜题,竟再度萦回心头,挥之不去。唉!嗜书迷狂如我者,竟如此不可理喻。

且说,世界文坛鼎鼎大名如雷贯耳的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世所罕见“没有同年同月同日生,却是同年同月同日死”——俩人均逝世于1616年4月23日,时年莎翁52岁,塞翁69岁。为了推动人类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和谐交融,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曾一度令我纳闷的是:自古以来,历史的天空群星闪耀,读书有为者举不胜举。单说世界文坛,英国“小说圣手”毛姆,不仅享有“世界第一阅读家”的美誉,也是文坛唯一敢于声称“把自己90多年全部人生经历都写进作品里”的人。而莎翁和塞翁的突出特点,更多的是创作者,而非读书人。那么,为什么偏偏选择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两位文豪的辞世纪念日,而不是选择伽利略、牛顿或爱因斯坦等科学巨擘的辞世纪念日,作为世界读书日?难不成相较于后者,前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更大,知名度更高?

显而易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乃至宗教信仰,每一种知识各自只能解决相应领域的问题。正如衣服和米面、房子和车子,很难说清究竟哪样对人类更重要更有用。可以想象,即使未来科学技术再发达,也永远解决不了涉及人类灵魂和情感问题。看来,索解自己的这一“经年之问”,恐怕还得另辟蹊径。探究专业书与闲杂书功能属性之差异,不失为可能得解的路径之一。

就个体读书面而言,大致说来可分三个层级:专业书、相关书、闲杂书。专业书和相关书为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需,属于必读书,且多为专业人士所独享。在此之外五花八门的书籍,姑且统称为闲杂书。有智者说:读书不是一种职业,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从阅读中获得快感。一生只读专业书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专业书养志,闲杂书养心。读书的真正快乐,在于读闲书、读杂书。

此说不无道理。现时代,每个人首先要读好专业书和相关书,力求习得一技之长成为专门人才,这既是个人谋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服务社会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不妨多读点闲杂书,籍此拓展人生境界,提升生活品位。如叔本华所说:在身体方面,人靠所吃的东西生活;在精神方面,人靠所读的东西生活。的确,在成人世界里,阅读固然不是人生的主战场,却是人生最重要的补给线。

大学问家、拥有36个博士学位的胡适先生说:“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说的是,金字塔只有底大,塔才会高。读书为学也是这样,只有广才可能高,才可能会通。一个知识面很窄的人,即使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水平也不可能太高,真正有实力的大家无不具有宽广的知识基础。工作之余,多读些与专业相关不相关的闲杂书,不断扩大知识面,对于增强个人发展后劲、提升生活品质,无疑大有裨益。

当然,专业书与闲杂书是相对的。对一个人来说是专业书,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闲杂书,反之亦然。就是说,有关文史哲、天地生,或者琴棋书画、花鸟虫兽、吃住用行等方面的书,无不可以成为闲杂书。然而,倘若深加考究,你不能不承认,相比于小众化的专业书,文学艺术堪称最为普适通用的闲杂书之一,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普罗大众所共享。只要可能,人人皆可读,个个都能看。如此想来,似乎便不难理解确定世界读书日的良苦用心。

这里,倘要继续追问:在浩瀚无边的闲杂书海洋中,文学冲浪者之所以能够勇立潮头获此殊荣,难道仅仅因为文学具有广泛的普适性,更易于大众化吗?个中缘由,恐远非如此。

文学是人性的博物馆,人生百态、社会万象,答案和密码都写在其中。有人说:一个好的作家,就像一个好奇心十足的孩子,他用手指去触碰“请勿触碰”之处,同时也可能带你善意地走进别人的卧室。我们并不希望逃避生活,而是希望发现生活,并以焕然一新的试验性方式,展示我们的思想,宣泄我们的情感,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厚度。体验文学这个虚构的世界,无疑能够照亮我们的日常现实。千百年来,文学虚构所提供的复杂人物的多样性,远超我们一生所能遇到的真人真事。品读文学,既有助于深刻洞察社会,也有助于深刻认识自己。可以说,不读文学,就难以站在云端看人生,难以真正了悟人性通晓社会,进而从容走过喧嚣。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记录时代而超越时代。当年马克思在分析英国社会时就曾指出,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学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恩格斯也说,他从巴尔扎克那里学到的东西,“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列宁则干脆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正所谓:有朋自书中来,不亦乐乎!打开这些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大书,无数的古圣先贤、政治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以及有共同爱好的人,在那里有说有笑、有跳有唱,期待着与我们尽情交谈和分享。尤其是阅读经典文学——它们更坚实、更紧密、更深邃,有大贮藏、大奥秘——其丰富和深刻程度,相比我们通过自身经历所悟所得,不知要超过多少倍。为人一世,如果与这些不同凡俗的生命擦肩而过,该有多么可惜!

人心向善,文学扬善。著名作家琦君当年服务于中国台湾法律界时,曾深受一位公正仁慈的刑事庭庭长感动。这名庭长的案头,除法律书与卷宗外,更有《论语》《孟子》以及诗词与当代散文小品等。于制作判词前后,常专心阅读数篇。他坦言:文学的一份美与善,常使我有勇气面对种种罪恶,也更能设身处地同情触犯刑章之人。

文学是社会的良心,是末日审判的终极判词,其力量源于它的永恒和正义。古今中外的帝王将相们,在世时风光无限,灰飞烟灭后却终抵不过“司马迁之笔”。试想,倘无这些令其胆战心惊的犀利文学之笔,他们恐怕就像当年法国路易十五国王那样,活着时只管飞扬跋扈、纵情享乐,哪管死后天下洪水滔天。倘如此,历史真不知会是何种不堪的样貌。

诚然,当我们大谈读书好的时候,总有人会举出一些反例,说明读不读书以及读多少书,好像并没那么重要。比如,中国一千多年前的禅宗六祖惠能,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最终却成就了一代佛教宗师。莎士比亚、爱迪生、乔布斯、马尔克斯、亨利 米勒,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英国世代补锅匠出身的传教士班杨,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俄国的高尔基(仅有中学文凭),以及中国的沈从文、残雪(两人仅读过小学)、莫言、王朔、韩寒、李娟等,学历都不高甚至辍过学。美国前总统林肯接受所有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年,而达·芬奇、富兰克林、伍尔夫等,则从未上过正规学校,完全靠自学成才。

这里需澄清的:一是上学不多,不等于不学习,自学也是学。如果你看看他们高水准的私塾家教,和几近痴迷的自学生活,就不难理解这一点。第二,凡事都有例外,天才终是特例。对于多数人来说,相比之下,读书多的人成才率更高一些,先读者先知先觉,后读者后知后觉,不读者不知不觉。倘非如此,全世界就没必要投入那么多人力财力办教育了,我们更没必要为孩子的升学择校,伤那么多脑筋了。

茶能醉人何须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也是最不亏本的买卖。不读书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甚或是残缺的人生。故此,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也不管你多忙碌,为了你心灵的安宁与厚重,为了你的工作日日精进,为了诗和远方,不妨删繁就简见缝插针多读点闲书——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如此这般,前路虽然拥堵,但你仍在行车最优路线上。任何微小的努力乘以365,效果自会不同凡响。假以时日,你很快便会惊遇更好的自己。

进而言之,亲近文学一方面是为了找寻自己,找寻那个还不曾遇见的最好的自己;另一方面有时也是为了忘却自己,把自己丢在书页里,丢在文字间,最终也可能通过激情创作和奋力拼搏,一不小心将自己丢在别人的心里。或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爱默生曾大胆放言:“在我们的生命中,书籍是唯一能与父母、爱人,以及热血沸腾的人生经历相提并论的东西。”是的,在一个物欲横流喧哗躁动的世界里,倘能忙里偷闲静下心来,自作多情读点闲书杂书,岂非美意美差!

春光无限好,读书正当时。愿天天都是读书日,愿人人读书得飞升!

(作者简介:方殊音,资深媒体人,央媒高级编辑,文化学者。在主耕新闻写作的同时,在小说散文、杂文随笔、诗歌歌词创作等领域也多有涉猎,并发表相关作品百余篇。)

来源: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