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农村供水保障乡村振兴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4:11:00    

中国日报5月6日电 暮春时节,浙江省遂昌县排前村翠竹掩映、茶园葱郁。村民雷大姐忙了一上午农活儿,走进家门拧开水龙头,清冽如甘泉般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了出来。"村里的水站改造后,雨天水浑浊、旱天缺水的情况就再也没发生过。现在真是山好水好风景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雷大姐边洗手边高兴地说。如今,越来越多和雷大姐一样的农民喝上了"放心水""省心水"。

农村供水事关亿万民生福祉,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利部在充分调研和总结地方经验基础上,2023年创新提出了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3"就是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1"就是积极推进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经历两年多的探索和努力,这一建设管护模式已在全国多地开花,结出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4%、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65%,近半县域实现了农村供水县域统管。

加快建设 工程布局日益完善

乡村振兴,水利先行。全面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是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让广大农民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是水利部门许下的庄重承诺。

依托足水源、建设大水厂、铺设大管网,山东88个县全域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平原区实现全覆盖;累计建设骨干水厂136座,新增覆盖人口947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6%。

河南依托"八横六纵"水网主框架,安徽依托引江济淮工程,两年来以优质地表水源置换不稳定地下水源,两省4600万农村人口喝上优质地表水,有效解决了豫北地下水超采和皖北饮水型氟超标问题,大幅降低了水处理成本。

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祝云宪介绍,河南还抢抓现代水网建设机遇,谋划6座大中型水源工程,形成多水源互补联供网络,新建64座规模化水厂,铺设2.67万公里供水管网,延伸水厂"毛细血管",形成了"城乡互通、区域互联"的供水格局。

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努力构建城乡一体供水新格局,实施自来水厂扩建和管网建设工程,超前满足2035年远期用水需求,建成城乡供水管网724.4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均达100%。

在山丘区和人口分散等一体化、规模化工程无法覆盖的地区,规范的小型供水工程依然可以兜牢农村供水"不落一户一人"的民生底线。

2023年,时任浙江省省长的王浩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遂昌县下访接访,遂昌县人大代表、三仁乡排前村党支部书记雷月新现场反映了喝好水难的问题。"省长听完后,当即就说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单村水站改造提升。"雷月新回忆道。

一场回应全省剩余不到4%山区海岛群众"喝好水"需求的单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动由此铺开,推动8828座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受益人口242万。通过覆盖替代、新建改建、巩固提升"三个一批"开展单村水站改造,并实施县域统管,浙江农村供水做到了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全力推进小水窖退出是贵州水利人一直努力的方向。"通过督促指导市县水务部门统筹实施骨干水源工程、水网连通工程、规模化供水工程和山塘改造建设,直饮水窖水的农村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小水窖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渊说。

放眼全国,在水利部的推动下,各省级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全部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印发,将"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完整地体现在规划里,覆盖全部农村供水人口。

加强管理 运行管护快速提升

浙江松阳县四都乡榔树村是有名的民宿村。2024年9月,四都乡榔树供水站提升改造完工,有效破解了旅游旺季民宿、餐饮等供水不足问题。负责榔树供水站的县级统管员陈李峰隔两天就要到供水站巡查,打开手机里的农村供水智慧管护APP,巡查路线、故障处理等功能一应俱全。"我从小在村里长大,如今成为水站统管员,参与单村水站的管护工作,让街坊邻居喝上放心水、幸福水是我工作的动力!"陈李峰自豪地说。

松阳县作为浙江单村水站改造提升的试点,坚持建管用并重。"我们建成农村供水运维中心,实现了对单村水站的远程控制、数据监测和视频监控,提升工程长效管护水平。"松阳县水利局局长陈增伟介绍,县水务发展投资集团公司组建统管员、协管员和应急抢修队伍,对单村水站进行统一管护,实现管护主体专业化。

农村供水工程三分建、七分管。水利部按照"建好更要管好"理念和"政府监管、企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思路,大力推进全国近半县域实现农村供水统一管理、统一监测、统一运维、统一服务。

2024年,吉林省德惠市将农村供水统管中心改制为农村自来水公司,全市372处集中供水工程全部收回企业统管,统一设施管理、统一调配资源、统一水费标准、统一服务承诺,一体化建设、信息化监测、规范化管理、优质化服务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正逐步建成。

"我们压实行业监管、专业统管、属地协同责任,强化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提升供水服务能力。"浙江省水利厅厅长李锐介绍,全省以县为单元分片分区设置服务网点,构建农村供水2小时服务圈,很多地方已经实现30分钟、1小时速达。截至2024年底,浙江省农村供水县级统管全覆盖,其中76%的县(市、区)实现了县级城乡水务统管。

为了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河南编制《河南省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指导手册》,全省60个县(市、区)实现县域统管,80%规模化工程实现了标准化管理。同时,在全省范围实行农村供水限时服务承诺制,建立问题处置"155"办理机制(1天内核查、5天内办结、长期整改5天内制定方案),供水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守护好农村供水工程成果,落实维修养护资金是第一要务。"近两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0亿元左右,带动地方加大投入,支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维修养护,今年还将完成5万多处养护任务。"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二级巡视员张学进介绍。

2023年以来,北京累计下达中央水利发展资金3971万元,市级水务改革发展资金3621万元,用于农村供水设施维修养护;2024年,浙江落实小型供水工程管护经费约5亿元,其中财政补助就占3.14亿元……各地也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全力保障农村供水工程稳定运行。

加速创新 改革攻坚深入推进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农村供水条件千差万别,找到"清洁足量水源"和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靠政策和资金支持,还要有工程和技术的支撑,更要有坚持的毅力和创新的精神。

走在农村供水改革创新道路上,数字驱动、智慧赋能正成为各地农村供水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北京、吉林、浙江、安徽、宁夏、江西、山东、湖南、新疆等9省(区、市)建成农村智慧供水省级平台,709个县域平台、230个数字孪生农村供水工程"云端守护",实现水量、水压等关键参数在线监测,水泵机组、净化消毒等主要设施设备实时监控、远程操作,每个水源点、供水点动态监测、实时预警。

各地还在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确保群众"喝得好"。

走进浙江丽水市遂昌县湖山水厂,一处崭新的膜处理设施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作为典型的山区县,汛期水源浊度变化大、常规膜处理工艺运维不便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遂昌县水利局局长吴樟根介绍。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遂昌县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揭榜了省级单村水站长效管护创新研究与应用项目,研发了强节水、耐冲击、低能耗、轻运维的新质零碳膜净水工艺,实现了极端天气下水质浊度稳定达标。令人惊喜的是,这项技术应用还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山东,规模化水厂大力推广膜处理、活性炭等深度处理工艺,滨州、东营、德州等市整建制实现饮用水深度处理,逐步实现"合格水"向"优质水"提升。

机制创新、改革攻坚、向新而行,各级水利部门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开启农村供水发展新篇章。

2017年7月,《福建省城乡供水条例》颁布实施,这是福建省第一部有关农村供水的地方性法规,为当地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我们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9个配套政策制度,建立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供水政策体系。"福建省水利厅副厅长张麟蛰介绍。福建还把解决融资难问题作为关键,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发力,保障农村供水建设资金需求,累计投入达459亿元。

为快速推进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工作,浙江聚焦"钱从哪里来",财政资金拨一点、整合资源凑一点、专项债券筹一点、申请银行贷一点、社会融资引一点,落实水站建设改造资金;聚焦"地从哪里找",会同自然资源部门,用好"国土空间一张图",提前开展选址、避让红线,保障水站用地、提高审批效率;聚焦"电从哪里取",积极协同电力部门,全力推进电网延伸,通电率达到100%。

今年,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水利部将加快健全农村供水保障体系,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周双说。

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如同一支飞驰的箭矢,正在加速奔向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乡村全面振兴筑底、护航。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