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刘志国因为板书“火出了圈”。英文、中文、数字算式……在刘志国的课堂上,满满八屏板书字迹清晰,图文并茂,生动易懂地把知识点串联起来。
在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浸润下,刘志国并非孤例,数字化时代仍有众多教师保持着板书授课的传统,他们以粉笔为媒,将晦涩的理论转化成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方式看似“低效”,实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教师面向黑板书写时的思考留白,恰是学生思维同步生长的空间,这种充满温度的知识传递是人工智能等技术无法取代的。
正如网友评论:“大国重器的起点或许就在这一支书写不辍的粉笔。”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一支粉笔的坚守,丈量出教育者对 “传道授业”的敬畏:那不是简单的书写动作,而是以匠人之心,在学生心中刻下“严谨治学”的精神烙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9日 第03版
作者:焦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