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皖中评│合肥“一棵树”凭啥上了热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5:17:00    

皖中评特约评论员 一叶(资深时评员)

4月14日,合肥一棵树上了热搜。

近日,一群户外探险爱好者在巢湖市散兵镇大岭行政村花园自然村,意外发现了一棵高约20米、胸围1.61米、地围1.86米的灰楸树。灰楸树因其独特的经济价值和环保、观赏价值而被誉为“百木之王”。

“百木之王”是合肥这些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见证人。

这棵长在村头山脚的灰楸树,枝头挂满淡紫色花朵的模样,像极了合肥城镇化进程中一枚特殊的“时间胶囊”。当越来越多的村民随着城镇化的步伐而涌向城市的时候,这棵树却因山村的“人退林进”而意外获得了喘息空间。

生长在深山里的灰楸树。合新闻记者 马丰成 摄

这些年巢湖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很快,四年前城镇化率就已达到67.79%,超出全省9.46个百分点,超出全国3.9个百分点。农村人口转移了,山林重新成为自然的主场。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生态逻辑,生动地揭示了现代文明与自然共生的深层密码:城镇化带来的“人退”,为野生植物腾出了生长空间;而合肥市持续推进的生态治理,则又为这份自然馈赠加盖了一层厚厚的保护铠甲。

巢湖边的村民,在把老宅改造成民宿时,往往会留下门前屋后的古树:一则因为政府不让砍,二则古树会成为吸引游客打卡的宝贝。

这种观念转变的背后,离不开合肥为生态护航的智慧,比如给百岁银杏树装上温湿度传感器,为古树定制“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对新发现的灰楸树,林业部门则予以登记评估,用科技与法律构筑双重防线。“人退”给了树木生长机会,而“法治+科技”则让这份机会延续为永恒。

这种良性循环,给合肥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十八联圩湿地的东方白鹳数量突破历史纪录,环巢湖民宿年收入年年递增,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向合肥——合肥就此快速崛起为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合肥人用自己的治理智慧,再次验证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逻辑关联,让我们为合肥点赞!

合报皖中评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投稿邮箱:zhufy@hf365.com,5945442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