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坑边往下看,既震撼于工业文明的磅礴力量,更惊叹于生态修复的神奇魔力。”站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观景台上,江西大江网副总编辑张绪鸿望着脚下深达444米的“亚洲第一天坑”,忍不住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地质奇观。
8月18日中午,参加“黄石,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全国网媒总编辑调研行的媒体负责人齐聚于此,在这座由百年铁矿遗址改造而成的公园里,解锁黄石从“黑色冶金”到“绿色发展”的转型密码。
天坑深处:每一块矿石都刻着工业史诗

全国网媒总编辑在黄石矿山公园倾听讲解。长江网记者彭年 摄
下午2时,艳阳高照。总编辑们沿着蜿蜒的环山公路前行,远远望见一处巨型凹陷镶嵌在群山之间——这便是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的大冶铁矿露天采场。站在海拔168米的观景台俯瞰,坑口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900米,宛如大地被撕开的一道巨痕,矿岩分层形成的环形“台阶”如同大自然的年轮,记录着百年开采史。
“这里累计开采铁矿石1.3亿吨,为新中国的钢铁工业立下汗马功劳。”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讲解员指着坑底残存的铁轨说,大冶铁矿自三国时期就有开采记载,近代更是成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毛主席1953年视察时曾说‘这里是新中国工业的粮仓’。”
在矿山博物馆的“矿脉时光墙”前,一段1958年的影像资料吸引了众人目光:画面中,数千名矿工手持钢钎、铁锤在岩壁上作业,蒸汽机车穿梭于采场之间,铁矿石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运往钢铁厂。“那时我们是‘万人采矿大会战’,靠人力创造了年产百万吨的奇迹。”讲解员感慨,“现在看这些老照片,既骄傲又心疼,当年的矿山是‘头顶灰蒙蒙,脚下光秃秃’。”
展柜里有这样一组对比数据:1950-2000年,大冶铁矿累计产矿量占全国铁矿石总量的1/8,而同期也留下了2.4万亩采矿迹地和3.2亿立方米矿渣。
“这组数据让人沉思,工业文明的辉煌背后,往往伴随着生态的代价。”张绪鸿在采访本上写下:“天坑是时代的勋章。”
生态逆袭: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花果山”

全国网媒总编辑被气势磅礴的矿坑深深震撼,纷纷拍照分享。长江网记者彭年 摄
“大家看对面的山坡,十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矿渣堆。”讲解员介绍,2005年矿山停产后,黄石启动“矿山复绿”工程,累计覆土300万立方米,种植乔木15万株,让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
在“复绿成果展示区”,一组卫星遥感图直观呈现了惊人变化:2005年的卫星图上,矿山区域呈现灰褐色,与周边绿色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的图上,这片区域已融入周边的生态绿带,绿化率从5%提升至82%。
“我们独创了‘爆破削坡+编织袋装土+喷播绿化’的技术,让坚硬的岩石坡也能长出草木。”讲解员指着岩壁上的锚杆说,这些深入岩体3米的“生态锚”,既加固了边坡又能涵养水分。
随行的黄石市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矿山公园已是4A景区,如今每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带动周边发展农家乐、民宿20余家,“仅门票收入就反哺生态维护资金1200万元,形成了‘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这番话让长沙星辰在线常务副总编辑郑文新深受触动:“以前觉得生态保护是纯投入,没想到这里做成了‘绿色产业’,这才是真正的‘点石成金’。”
精神传承:“把精神变成力量,把历史变成未来”

“亚洲第一天坑”。通讯员何戈 摄
在“新材料展厅”,讲解员拿着一块银灰色的矿粉介绍,通过新技术提纯,昔日的“废矿”变成了高端钢材原料,“我们现在的产品用于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每吨价值是普通矿石的10倍。”
这个细节让厦门网新闻中心主任赖旭华眼前一亮:“从卖原矿到卖材料,从‘傻大黑粗’到‘高精尖新’,黄石把工业基因注入了新赛道。”他当即联系讲解员约定专访,“这种转型经验对资源型城市太有借鉴意义。”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价值,不仅在于生态修复的奇迹,更在于它诠释了‘点石成金’的深层含义——不是把石头变成金子,而是把精神变成力量,把历史变成未来。”仙桃市网络新闻中心(中国仙桃网)总编辑许祖国如此感慨。
据悉,此次“黄石,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全国网媒总编辑调研行活动已引发广泛关注,在“长江头条”等自媒体平台引发热议,网友纷纷留言“想去黄石看看”“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点赞”。(来源: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