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隔断已久的解放路终于通车
这段路
有着很多老漳州人的回忆

解放路
位于芗城区新桥街道
北连水仙大街,南至北江滨路
全长不过一公里
然而却有七段地名
每段地名都与漳州历史变化相关联

解放路 在1918年陈炯明执掌漳州时叫亮工路,北伐军入漳以后改名五权路。路名取自民国时期政治术语“五权宪法”,即所谓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和考试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翻国民党“五权”统治,故而更名解放路。
老百姓习惯称叫的还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地名,从南而北分别是:桥顶头仔,大庙口,米市街,笼仔街,桥仔头,新兴街和田霞头仔。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漳州城图
桥顶头仔
新桥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其时桥北有文昌阁,桥南有水月亭,还建一座观海楼,十分优雅。新桥建成后,这一带成为闹市,从新桥北端伸出一条街,成为商市,联结月港、石码、漳州贸易走廊,这条街就叫桥顶头仔。
大庙口
桥顶头仔向北延伸与厦门路交接,形成丁字路口。新桥威惠庙坐落于此,面对着厦门路,横着解放路,右侧一条修竹街,大庙口是几条路的辐射中心,成为交通要道,周围都是商店,平日里人群拥挤,是漳州商贸的黄金地段。

解放路中段(大庙口至桥仔头)旧貌
米市街
过了大庙口便是100多米长的米市街,顾名思义,这是粮食市场。店家从人工舂米到机器“绞米”,规模逐步扩大,一爿接一爿,约20多家,从一个侧面反映五口通商口岸开放对漳州经济的影响。

米市街旧貌
笼仔街
这是漳州最早的竹业市场,水路便利,南靖、平和山区的毛竹在上岸后就近集结于此。手工业者编织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竹笼,沿街一字儿摆开。后来竹制品集市转移,其名留存至今。
桥仔头
近人常认为这里名实不符,其实不然。以前的漳州城,池塘多,沟渠多,解放路的桥仔头就交叉两条水渠,小船载货可从南门溪或诗浦溪驶入这里。得交通之便利,桥仔头也成为一个小市区。
随着淤积物的增加,河床逐高,上世纪五十年代只呈现凹陷地貌,后来桥仔头留下一片开阔地,表明曾经有过的繁荣。

桥仔头旧貌(解放路中段与文川里北路口交接处)
新兴街
越过桥仔头有一段长长路段叫新兴街。颇有现代色彩的地名道出该路段“新兴”之处。清代后期,这里突兀几座中西合璧的大厝,如庄厝、李厝、“时钟”(该厝门顶塑一大钟而得名),继而,道路铺上条石,非当时通常的土路,再往后,外国人在这里办医院,基督教教会办学,对古城而言,这是新兴的市容。

1934年福音医院创办了护士学校,图为福音医院在原新兴街的旧址。
田霞头仔
解放路北端至诗浦溪岸,与霞田下村连接,霞田下村制作石粉很著名,许多店铺开业在新兴街两侧,人们习惯把这里称作田霞头仔。

一条解放路的两端和中间
分别有三条水带切过
两侧一式的骑楼建筑
街面工贸兴衰伴随南门溪的功能而起伏
这就是解放路旧地名的昭示
来源:闽南日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