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不少小区建设了智能车库、机械车位,这本是为了缓解停车难,却出现“有位难停”的尴尬。5月16日本报以《智能立体车库该拒停新能源车吗》为题,反映了新能源车禁入智能车库的问题,引发不少车主的共鸣。还有车主反映,机械车位对新能源车不友好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记者调查发现,机械车位本身对车身尺寸、重量的限制,已和当前居民用车的实际情况出现矛盾,使得不少车辆,尤其是新能源车面临超宽停不下、超重有隐患、停后充电难的问题。


水郡长安小区机械车位被当成平面车位使用。
反映 机械车位闲置的不少
机械车位能够利用有限空间增加车位,对缓解停车难具有一定作用,北京不少小区、医院、楼宇采用这一方式拓展停车资源。但多位车主反映机械车位不好用,新能源车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地下车库里的平面车位几乎停满了车,新能源车全停在平面车位上。机械车位上只有3辆燃油车停在地面层,机械车位的二层则空空如也。记者注意到,机械车位标识牌显示可停放车辆的限长、限宽、限重分别为5米、1.85米、2吨。医院附近的云河墅小区也有大量机械车位,有的限长5米,有的限长4.7米。这些机械车位中,只有地面层停放的车辆较多。
海淀区学清嘉创大厦内也有不少机械车位。车主陈女士反映,大厦停车位非常紧张,但机械车位的二层很少有人用。该机械车位限宽1.85米,限重2吨。陈女士说:“我的车在新能源车里不算大的,尺寸上虽然符合停车规格,但几乎是严丝合缝地擦着边,技术不好的人根本停不进去。”多位车主告诉记者,机械车位对车辆大小和重量的限制太“苛刻”,现在车辆越来越大,新能源车又比较重,超过了机械车位的停放规格,大家想用也用不上。
新能源车主王先生到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停车也遭遇尴尬情况,“我的车太重,硬往里停怕有隐患。”他告诉记者,机械车位地面层没停几辆车,二层更是全都空着。“很多新能源车主都有这一苦恼,医院的机械车位限重2吨,新能源车普遍比燃油车重,不少都在2吨以上。”
得知自家小区即将建数百个机械车位,顺义区颐璟和煦小区的业主十分着急。购房时,业主并不知道有机械车位。本以为小区约600户,将近800个车位,停车绰绰有余,可最近产权车位开始出售,才知道这些车位里,竟有一半是机械车位。“销售说机械车位和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的差不多,可我的新能源车重2.8吨,一旦抢不到平面车位,就面临没法停车的问题。房子还没入住,就已经开始为停车发愁了。”另一位换购新能源车的车主张女士也在苦恼:“新能源车越来越普及,很多车型都超过了常见机械车位对尺寸和重量的限制。而且我家人口较多,也更倾向于买宽敞一些的车型。机械车位停放挺不方便的,就算停了也没法充电。”张女士呼吁,“能不能趁现在还未投入成本建设,赶紧改改停车方案?”多位车主告诉记者,他们担心入住以后,机械车位闲着用不上,只能到小区外到处找地儿停。
遭遇 有位难停用不上也拆不了
这样的担忧,已成朝阳区水郡长安小区多位居民的困扰。李女士说:“外边路上挤得满满当当,大量机械车位却空空荡荡,明明有空位却用不上。”
水郡长安外是十余米宽的小路,两侧车停得满满当当。居民李女士说:“我的车停在路边几个月都不敢动,一旦开走,回来准找不到车位。”
据居民介绍,小区住着1300多户,其中100多户别墅自带车位,其余1200多户共用地下车库里940多个车位。看起来停车资源还算充足。既然有空余,居民停车为何仍困难重重,不得不到路边抢车位?居民解释说,地下车库内只有50多个平面车位,剩下近900个都是机械车位。“这些机械车位有三分之二都在闲置,真正能利用的并不多。”
记者来到小区地下车库,果然发现停车空间十分“冷清”。3层的机械车位都被当成平面车位来用,地坑层和二层全部闲置,地面层也有多处空着。机械车位的框架锈迹斑斑,升降开关均已“黑屏”,无法使用。新能源车主张先生说,以前他开的是燃油车,租的是机械车位的地面层,后来换了一辆新能源车,发现车身超重,停不进去了。记者注意到,小区的机械车位有的限重1.8吨,有的限重1.7吨,有的地坑层限重仅有1.5吨。“勉强往里停,怕超重有安全隐患,可不停又实在找不到车位。最后物业支了个招儿,找了一个靠边的车位,让我的车半跨着停放,一半停在地面上,一半停在车位上,这样让机械车位减少承重。”记者探访中发现,还有的机械车位地面层做了改造,把限宽的凹槽改成了平面,车再往里停,轮胎就不会被卡住了。
充电的事也让新能源车主十分苦恼。“就算大小和重量能勉强过关,也没法充电。”一位车主发愁,机械车位无法充电,小区外却只有几个充电桩,供不应求。记者在现场时便看到多辆新能源车停在充电桩边排队。
停车管理公司表示,自接手以来,从未启用过地坑层和二层。“一是因为地面层尚有空余没租出去,地坑层和二层车位没有出租的必要。二是操作、维护升降设施需专业人员。”工作人员说,机械车位已建成十几年,是按照以前的标准建设的,当时比较先进,现在居民买的车都较大,它就显得落后了。但他明确表示,机械车位短期无法拆除改造。“开发建设时已投入大量成本,现在地面层还能用,不会再投入成本改造。”
这一说法居民并不赞同。“机械车位是还能用,可车停不进去呀。现在这些铁疙瘩占着地儿,想用用不上,拆又拆不了。”
探因 老标准与新趋势不匹配
北京市质检院智能装备及汽车产业研究所新能源事业部电驱实验室主任吴志芹介绍,目前机械车位建设主要依据2015年发布的行业标准《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其中对机械车位可停放车辆外廓尺寸及重量进行了明确分类。如:小型车长宽高的上限为4.4米、1.75米、1.45米,重量上限为1.3吨;中型车长宽高的上限为4.7米、1.8米、1.45米,重量上限为1.5吨;大型车长宽高的上限为5.0米、1.85米、1.55米,重量上限为1.7吨;特大型车长宽高的上限为5.3米、1.9米、1.55米,重量上限为2.35吨;超大型车长宽高的上限为5.6米、2.05米、1.55米,重量上限为2.55吨。
记者走访调查多处机械车位发现,常见机械车位的停车规格略有不同,但长宽高大多限制在5米、1.85米、1.55米以内,重量限制在2吨、1.8吨较为普遍,还有部分车位限重只有1.5吨,限长只有4.7米。由此可见,这些机械车位的规格,大多是按照满足《规范》中小型车、中型车等常见车型停放需求而设计的。
但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和人们购车需求的变化,现在居民家庭用车的实际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例如,一款常见紧凑型小轿车车长已超4.7米,车重已超1.5吨,比《规范》里“中型车”的尺寸还大。一款常见中大型新能源车的车宽已超1.9米,车重2.09吨,近似《规范》中的“特大型车”。
北京市质检院智能装备及汽车产业研究所所长胡芳芳表示:“传统机械车位是按照2015年的标准设计的,但经过10年的发展变化,不论从车身尺寸还是能承受的重量来说,都已不太能满足现在新能源车的需求。”胡芳芳解释说,一方面,人们的车辆消费观念不断改变,不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均有越造越大的趋势。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SUV销量占比达64%,其中车长超4.8米的车型占比,从2020年的28%跃升至47%。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相比,动力电池替代了原来的发动机、燃油箱,车身相对油车普遍重500公斤至800公斤。此外,随着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也需要设计更多的安全结构,使得车身加宽。
记者咨询机械车位制造商了解到,从技术上,制造承重更大、空间更大的机械车位并没有瓶颈,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不过,机械车位拆除改造仍面临重重困局。
吴志芹分析称,机械车位涉及规划、住建、市场监管、特种设备监管等多个部门,拆除需协调各方,审批流程较为繁琐。拆除成本高也是重要原因。机械车位包含特种设备,拆除需专业团队操作,涉及设备回收、地面硬化、安全防护等环节,拆除费用动辄百万元。此外,地面空间不足,拆除机械车位后,仍面临停车位紧张的问题,而要改造或建设新的智慧停车设备,成本和运维费用也较高。多重原因导致机械车位用不上又拆不了。
对此,胡芳芳建议,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逐年上升、较大的车型成为消费主流,有车位没法停的瓶颈需要尽快打破。机械车位管理方应遵循市场规则,摸清业主需求,及时改造车位资源,提升停车场地使用效率;相关部门应未雨绸缪,在规划审批时考虑市场发展趋势,仔细评估机械车位的实际适用性。对已建成的传统机械车位,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停车管理方开展改造,尽快满足社会需要。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鹿艺佳 景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