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已然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日前,记者深入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入探寻其创新的“厂中校”育人模式,解码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新路径。
课堂搬进企业,学生实现蜕变
贵州电商职院与中软国际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基地合作,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2022级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李达望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
2024年6月,李达望与60余名同学来到中软国际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基地开启了半年的顶岗实习。在企业实践中,他如同海绵吸水一般,迅速掌握了20余项AI识别技术,凭借出色的表现,从一名普通的数据标注员一路晋升为项目小组长,工资也从最初的2075元提升到7000元以上。

李达望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年第二届贵州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省级决赛上,李达望将企业实践中积累的AI技术应用于作品创作中,凭借“跨时空对话”的语音机器人项目斩获金奖,并获得免试专升本的资格。回忆备赛过程,他告诉记者:“在企业实习的经历对比赛帮助很大,不仅提升了技能,还让我学会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
该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安钊也表示,计算机行业日新月异,作为教师,也需要利用假期到企业开展社会实践,了解企业需求,从而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在“厂中校”模式下,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学习,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
“双导师制”护航,毕业即可上岗
在位于贵阳市白云区九龙湾街的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又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贵州恒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正有序开展。企业导师手把手教学生使用行业前沿工具,学校老师同步讲解理论原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该校2023级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周梦娜告诉记者:“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对我们未来就业帮助很大,我们能直观了解专业如何应用到职场,明确职业兴趣和方向,提前适应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氛围,为未来正式步入职场做好准备。”

校外导师为学生讲解数据标注要求。
记者了解到,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24年9月正式挂牌,次月便有15个专业共计139名学生入驻。
谈及学生参与实训的安排,该校基地负责人谢代欣介绍:“企业详细介绍和宣传,向学生展示实训项目的内容、发展前景等,学生结合职业发展规划做出初步选择,在此过程中,各个系部的老师会为学生提供专业引导,校企双方紧密协作,确保学生全面了解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清楚知晓来到基地后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通过实训能够获得哪些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机会,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愿报名参与实训。”
谢代欣还特别指出,基地的实训项目与学院专业的契合度很高。以“恒数堂”提供的众多实训项目为例,学院十几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在此开展实践。通过参与这些实践项目,学生不仅能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形成准确的定位,还能加深对自身专业技能的认识与理解,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全方位保障,助力学生成长
在该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不仅能获得技能提升,还能享受全方位的保障:配备独立卫浴的学生公寓、定制化营养食堂、动态调整的薪酬体系,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感受“家”的温暖。
该校2023级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田诗义告诉记者,实训期间,自己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企业还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安排导师随时解决问题,这让他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学生在校外基地活动场所开展课余项目。
该校学生科工作人员冉向阳常驻该校外实践基地负责学生管理。他说,该基地给学生和企业导师安排了宿舍,学校教师宿舍也在计划当中。下个月,该校又将有100余名订单班学生来到这里学习实践,继续在这片实践的沃土上开启成长之旅。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育人质量,贵州电商职院已构建了“一中心两基地”产教融合新格局,即联合南明区政府打造花果园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承担基础技能训练;联合清镇职教城打造“校中厂”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化教学;联合大科城、白云经开区打造“厂中校”数据应用训练基地,进行实战化培养。
“观念一变天地宽”,贵州电商职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将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导向,企业将人才储备前移至校园培养,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实现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蜕变,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贵州样本”,也让职业教育的道路越走越宽。
贵州教育报记者 任伟
编辑 皮亚丹
二审 钟俊怡
三审 刘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