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张颐佳 杨元崇 通讯员 余飞
县域名片
古丈县位于武陵山区,境内87.96%为山地,孕育出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等四大核心景区。2024年古丈农村居民收入增速6.4%、城镇居民收入增速4.4%,高于全省平均、全州平均及周边邻县水平。今年一季度,该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5.4%、6.7%,两项指标增速均位列湘西州第一。这个山区县,以茶叶、油茶等农特产业融合文旅产业,共筑富民之路。

古丈县栖凤湖。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元崇 通讯员 张棋铭 摄影报道
担当故事
古丈很“小”,户籍人口14.8万人,常住人口10.48万人,GDP不及40亿元。它长期面临一个挑战:无法与人口规模大的县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更难与工业基础好、区位优势强、资源条件好的县域“同台竞技”。
古丈也很“大”,1297平方公里的县域内森林覆盖率高达八成,超全省平均20%,是远近闻名的“生态宝库”。茶园面积20.5万亩,人均茶园面积位居全省第一;种植油茶12.8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奏效;培育出众多网红达人,吸引数千万粉丝关注……
生态资源的价值觉醒
5月6日,古丈县牛角山茶园云雾缭绕,茶农龙玲芝轻点手机查看茶园墒情、虫害预警等数据。这里每株茶树都拥有数字身份证,“过去施肥全凭经验,现在数据说了算”。
5年前,古丈县启动绿色转型,茶产业完成从粗放经营到智慧管理的蝶变,区块链溯源技术加持下,2024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6.57亿元,七成农业人口嵌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链,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
随着张吉怀高铁贯通,古丈跻身张家界-凤凰黄金旅游线,寒武纪“金钉子”地质公园、坐龙峡飞拉达攀岩等新业态吸引游客驻足。
在牛角山村228栋云中吊脚楼下,茶农石泽军将20亩茶园转型为研学基地。“采鲜叶按市价收,炒茶表演另计酬。”这种“茶园剧场”模式,让他去年增收8万元。该村茶旅融合收入达3.2亿元,其中茶染体验、苗银工坊等二次消费贡献55%,催生1073个家门口就业岗位。
15公里外的红石林景区,5D沉浸剧场重现5亿年前海洋世界,星空营地、化石研学等新业态带动周边消费提升40%。今年“五一”假期,该景区接待游客3.75万人次,营收717.75万元,较3年前增长160%。“过去游客拍完照就走,现在人均停留时间超过4小时。”景区负责人指着实时客流大屏说。
龙鼻嘴村72岁的村民石清爱每月按时领取300元养老补助。该村推行的“九大惠民政策”涵盖养老、住房、教育等领域。民居改造每平方米补贴600元,大学生可获得5000元助学金。这些变化源自生态价值转化——2024年全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达63%,较5年前提升41%。
2024年,古丈文旅综合收入突破50.5亿元,280平方公里生态茶园串联起的五大旅游矩阵,使“过境游”转向“深度游”。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8%,即县域发展成果近七成来自农业、工业以外的新业态,产业结构越来越优。
逐绿而行的共富之路
这个山区县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2.8万亩油茶林通过衍生品开发年产值近4亿元;林下种植的吴茱萸使亩均收益提升30%;锰渣资源化利用率达92%,变身新型建材。
油茶产业变身“钱库”,“生态立县”获取经济效益。
古丈县坪坝镇曹家村村民张祥依托油茶专业合作社,运用传统压榨与现代提取工艺,油茶果加工升值,获取多重收益。茶油提纯后,衍生洗发水等产品,提升附加值。
截至去年底,古丈县抓老化油茶林低产改造、培育管护,抓油茶良种推广到农户,抓出了经济收益。一亩油茶林最高能产茶油70千克,收益超7000元,一代投入五代收获,村民可受益百年。一农户种植百亩油茶园,年收入超50万元。古丈现有油茶林面积12.8万亩,油茶专业合作社38家,油茶年产值近4亿元,相当于全县人均收入2660多元来自油茶产业。
生态账本在山林间持续增值。高峰镇混交林中,新栽种的紫薇、红豆杉取代了单一树种。“过去砍树卖木材,现在卖碳汇也能创收。”林场场长指着林下110亩吴茱萸介绍,这种中药材使亩均收益提升30%,带动周边217户村民年均增收1000元。在红石林镇马达坪村,3万株黄柏与油茶立体种植,土地利用率提升40%。
过去,古丈县因盛产锰矿被称为“锰都”,每年仅电解锰产业就能为县里创造几个亿的产值。尝到“先开发,后治理污染”的痛苦和教训后,古丈县逐步告别对采矿冶炼业的路径依赖。引进新工艺新业态,打造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发展成果从“实验田”转为价值链。引导企业开发新技术,变废为宝,锰渣变成新型建筑材料,全民受益。
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提升至63%,古丈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的厚度,就是共同富裕的刻度。
制度创新的深层激荡
2023年8月,省委主要领导调研古丈后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人口小县实际、具有人口小县特色的城乡协调发展之路。不唯GDP考核,更关注县域生态保护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不到一年时间,古丈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完成了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全县33个机构精简至23个,减少三成;产业园区编制精简近七成。该县通过优化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出台税收减免等政策,吸引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领域企业集中入驻,新增就业岗位。
改革后的“15分钟品质生活圈”覆盖所有行政村,城乡教育共同体使农村孩子同步享受县城优质课程,养老服务中心实现留守老人“白天入托接受照料、晚上回家享受亲情”。数据显示,全县公共服务支出稳步提高,城乡民生差距缩小23%。
与机构改革协同推进的是古丈人才培育机制创新。以前,许多小县都面临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现在,古丈培育“古丈主播”“古丈茶工”等特色品牌,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红石林镇茄通村,自媒体博主“山白”拍摄活字印刷术,新手艺与传统手艺并用,圈粉无数。拍摄古法徽墨制作全过程,割漆、炼烟、洗烟、阴干、和胶逼真呈现,淋漓尽致,“涨粉”到1400多万人,古老非遗在云端焕发勃勃生机。
行走古丈,网红经济、新能源、银发康养等时尚热词在街头传播。山白、彭南科、王雪梨等“千万级”“百万级”本土网红形成品牌力量,全县农产品电商年销售突破1.2亿元。
新需求、新业态、新赛道交织涌现,给山区人口小县提供了“搭车”赶超时代的新机遇。
专家点评
县域治理的绿色答卷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廖胜刚
古丈县探索出一条生态功能区县域发展的新路径,其核心在于构建“资源-资本-福祉”价值转化闭环,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自然禀赋转化为生产要素,实证了“两山”理论在县域层面的可行性。这种模式跳出了传统发展窠臼,为同类地区提供了生态价值变现的系统方案。
产业升级体现为三产融合的深度变革。茶产业以“数字管理+非遗活化+场景消费”重构产业链,实现农业价值跃迁。治理革新更具启示意义。机构精简与“15分钟品质生活圈”等制度创新,本质是以治理效能弥补规模劣势。
人才机制突破体现在“生态IP”打造上。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借力云端变身千万粉丝博主,实质是完成了文化资源的数字资本化。这种“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的共振模式,为偏远地区突破人才瓶颈开辟新径。
古丈实践揭示县域高质量发展需完成三重跨越:从消耗型向增值型、从行政主导向市场驱动、从要素依赖向创新赋能。其本质是以制度创新激活生态资源的资本属性,为全国县域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