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怀水 每经编辑:陈旭
7月11日,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举办联合新闻发布会,通报历时两周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综合评估工作有关情况。
6月29日至7月11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应中方邀请来华开展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领域综合监管评估(以下简称综合评估),评估工作于7月11日上午圆满结束。综合评估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同行评估之一,旨在基于最新国际核安全标准,为其成员国提供改进建议,协助成员国持续优化和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
本次评估团队由来自17个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的20位高级监管代表、4位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和1名观察员组成,对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客观的评估。评估团队充分肯定了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成绩,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对标实施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标准,认为“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是坚实、有力、可靠的监管机构,在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建立有效完善的核安全监管体系以及培育健康的核安全文化方面持续取得显著进展”。
评估团队负责人、英国核安全监管办公室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监督员福伊表示,中国运用创新技术提升监管效能的实践值得各国借鉴。

新闻发布会现场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摄
中国核电行业快速发展,未来需扩充监管人员规模
福伊在发布会上对评估总体情况及初步结论进行了介绍。他表示,本次评估工作是一个全范围的评估,涉及中国所有与核与辐射相关的工作。
“通过我们的总体观察,我们非常认可中国当前广泛且快速的核电发展规模。”福伊表示,评估团队也高度认可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组织,并致力于加强在中国核安全水平以及对公众和环境进行保护。
通过此次评估工作,团队在中国发现了三项良好的实践,由于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类似的实践,评估团队认为,这是中国采取的非常有创新性的独特实践。
首先,是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在开发、利用和探索人工智能优势方面所取得的独特进步。
其次,是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建立了一套覆盖范围广的一体化数据平台。他们利用手头所有数字化的工具来收集已有的数据,来优化所进行的监管服务。
再次,是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定期会与行业的利益相关方就国内外核安全动态进行比较高层次的交流。通过这样的做法能够提升信息上报的透明度,同时因为这样一个机制涉及整个行业,也能够帮助压实相关方面的安全责任。
福伊表示,评估团队非常认可中国政府给予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充分的资源保障,支持其有效履行监管职责。考虑到中国当前核电发展项目的变化以及动态调整,评估团队认为未来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需要动态评估新建核电项目等监管任务所带来的人员需求和其他的资源需求。他强调,在中国核电行业快速发展背景下,未来数年需要大幅扩充监管人员规模。
17万枚在用放射源和33万台射线装置安全受控
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司长李治国在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全球的核事业正在步入一个新质发展的阶段,中国的核安全监管既面临着气候变化影响、供应链可靠性等全球的共性问题,也面临着核电规模大、首堆新堆多、同址群堆多等个性挑战,为此,保障上百台机组近百年安全运行,确保核电建设规模化高峰期建造质量,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背景下,中国的核安全监管机构秉持开放、透明、积极进取的态度,主动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全范围的核安全监管综合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李治国强调。
据介绍,中国曾先后于1994年、2004年、2010年、2016年邀请机构进行评估或者跟踪评估。针对此次评估,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会同有关方面,依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标准开展了全面自评估,并在近两周的现场评估期间坚持开放、透明、坦诚、积极配合评估专家深入地查阅文件,分组访谈,赴多家核设施、核利用单位现场参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客观反映中国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实践,深入对标国际核安全标准,积极借鉴国际的有益经验。”李治国说,下一步,中方将认真分析评估组提出的建议和希望,持续加强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核安全无国界,我们也将坚持公平的原则,本着务实的精神,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实际行动参与核安全国际合作,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贡献智慧力量,推动全球共享原子用于和平与发展的成果。”
李治国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还表示,到2025年6月底,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待建的核电机组一共是112台,位居全球第一。另外还有民用研究堆22座,民用核燃料循环设施21座。
“中国的运行核设施保持着良好的安全纪录,在建核设施建造质量总体受控,全国17万枚在用的放射源和33万台射线装置安全受控,全国的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李治国强调。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