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最近有两则新闻,咱们联系在一起看。
一则是争议。一位知名up主在分享自己乘坐网约车拒绝好评的经历,引发网络上“善待弱势群体”的讨论。支持者有之:“打破了‘勉强式社交’的桎梏”;反对者不少:“傲慢且缺乏同理心”。
一则是暖闻。北京地铁5号线上,有人因为旁边乘客衣服沾灰不停辱骂,一名女乘客挺身而出:“我愿意跟他挨着”。网友亮明态度,“勇敢的心,为你点赞”。法律也给出回应,涉事者被行政拘留。
从中,有人读出文明的参差、舆论的生态,有人反思情绪的宣泄、道德的审判。
不妨再深想一层。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热点,其实也指向一个共同的关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该如何自处,又怎样相处?让我们试着从这个角度,聊一聊今晚的话题。
有这样一个吊诡的现象。今天的很多人,一边渴望被理解,感慨他人“不懂自己”,追求“心灵与心灵的直接沟通”,一边眼神闪躲,戴上厚重的耳机、挂上高冷的面庞与一切绝缘,孤独而炽热,矛盾又反差。
事实上,把控不住距离感,拿捏不好分寸感,久而久之,也就容易丧失对别人的“代入感”。
不能小瞧了这种通感的能力。往小了说,有的人沟通起来为何顿感如沐春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感同身受。认可“打工人”的通勤痛楚,知道孩子们的升学压力,了解各种“漂”的打拼状态……说的话和办的事,自然也就知轻重、懂进退。推而广之,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工作做到位,必须“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显而易见,道理是相通的。
正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究竟该如何把控?在一个愈加强调边界感的时刻,地铁女乘客的言行让我们看到难能可贵的选择——靠近他、接受他、支持他。这不是“廉价的怜悯”,而是一种发自肺腑的尊重;也不是“精心的考量”,而是无关得失的接纳。
只要互相认可,就能彼此接近;只要生出善意,就能生发温暖。

图片来源:北京精神卫生微信公众号
除了横向的距离,也有人在探讨纵向的差异。那些我们亲眼见证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的弄潮儿,是否还记得“起风的地方”?那些所谓的“精英视角”“成功阶梯”,多大程度上在消解平凡的价值?
给不给好评,按理说当然属于个人事项。只不过,以“直接拒绝好评”克服“讨好型人格”,显然单方面照顾自身情绪的同时,罔顾了绝大多数人“苦算法逻辑久矣”的骨感现实。当奋斗的辛勤受冷眼,当生计的付出遭贬低,谦逊的人设难免被质疑。
无论是飘飘然的一时口误,还是情急下的快人快语,归根结底是不自知的俯视姿态和不自省的优越心态。从质问“哪里贵了”的李佳琦,到吐槽年轻人找工作难的羊毛月,“翻车”的方式或许千奇百怪,但背后的指向出奇一致:许多网友萌生一种被背刺的心理。从“跟我上”到“给我上”,从“家人们”到“韭菜们”,有时候,共鸣和嘲讽、理解与误解就在一瞬间。
流量自带价值,但决定流多远、流多久的是价值观。信息时代,我们听过太多“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故事,也欣闻许多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的榜样。真正的“成功”,有个人的奋斗,也是时代的托举;是个体价值的实现,也是群体价值的兑现。可不要忘了,大厦是一砖一砖垒成的,流量也是一滴一滴聚起来的。
再回到地铁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愿意跟他挨着”,自然就会有人靠着、撑着、簇着。挨着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相处之道。
这正是:
真性情,非冒犯,何妨真诚换真心;
不讨好,少优越,总有共鸣生共情。
大家晚安。
(文 | 风凌度)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