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脸琵鹭 资料图片

豹猫 资料图片

华侨城湿地公园的木栈道 资料图片
更多内容详见光明日报客户端专题页面
【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清晨7时,春日的深圳湾薄雾尚未散尽,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华侨城湿地公园”)的滩涂上,鸟儿们已早早出来享用早餐。“看到了!看到了!是黑脸琵鹭!”观鸟爱好者王岩秋轻呼,难掩语气中的兴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一只黑脸琵鹭正用琵琶状的扁喙轻扫水面,惊起一阵涟漪荡向远处,与芦苇丛中倏忽掠过的翠鸟,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美丽画面。
“真是不虚此行!这片湿地虽然不大,但在观鸟圈子里很有名呢,可以看到不少稀有的鸟类。”这个周末,王岩秋专程从湖北赶来观鸟,她告诉记者,别看这片镶嵌在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湿地占地面积仅68.5万平方米,但却总能给人别样的惊喜。
2007年,华侨城集团接手这片退化滩涂时,监测数据显示,这里仅栖息着72种鸟类。经过十几年的悉心保护,现在已有217种鸟类在此安家或做客,记录有黑脸琵鹭、豹猫等国家保护动物36种,节肢动物累计超900种,鱼类、沙蚕、螺等底栖生物种类数量400种以上,是深圳湾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
红树林根系间,招潮蟹挥舞着橘红色的螯足;随风而动的芦苇荡中,凤头鸊鷉展翅跳出求偶的舞姿;盈盈一水间,苍鹭捕食的身姿迅捷矫健——华侨城湿地公园在深圳最为繁华的海岸线边宛如一块“绿翡翠”。
“我们不用过多干预,还自然一个自然的状态,大自然自会给予我们惊喜。”湿地生境运营经理张俊鑫指着园区的绿植告诉记者,这里不消杀蚊虫、不作景观修剪,这种看似“不修边幅”的生境管理,实则是为食物链保留关键环节。
路边一棵巨大的黄槿斜着躯干,但千万缕枝条已经落地生根,颇为壮观。这棵30年的大树被台风吹倒,大伙儿商量后把它保留了下来。“在大自然的生态循环里是没有‘废弃’的概念。这棵树虽然因为台风迎来了生命的终结,但倒下的躯干又成为微生物和小昆虫的家园。”张俊鑫介绍,秋茄、木榄这些红树组成的“水下森林”,每平方米根系附着上千个贝类,是鸟类绝佳的蛋白质补给站。
夜间,华侨城湿地公园熄灯为昆虫保留“星光剧场”——手作步道采用废弃银合欢铺就,腐朽的枯木孕育着上百种甲虫……站在湿地观景台眺望,两公里长的生态围栏外是车水马龙的深南大道。这道采用仿生设计的屏障,既阻隔了人类干扰,又通过底部通道为豹猫、黄鼬留出生命走廊……共生理念渗透在华侨城湿地公园的角角落落。
“在保护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自然学校,开发丰富的自然教育课程、打造公益平台,目前已经开展教育活动上万场次,直接参与的公众累计近百万人。”张俊鑫介绍。
在自然学校的观鸟屋,六年级学生林梓含透过望远镜记录黑翅长脚鹬的种群数量。作为“湿地小卫士”,她和同学们正在绘制《候鸟日报》。“以前觉得自然在远方,现在发现它就在城市里。”
从填海遗留的废弃滩涂,到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和年复一年掠过湾区天际线的鸟儿……华侨城湿地公园的蝶变,恰是深圳这座活力之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本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